玉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负时代不负期盼写给杨光三和他的水 [复制链接]

1#

文/汪为义图/向民航

水冲石砚,物华天宝;砚中上品,湘西一绝。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的杨光三是我的老朋友。年过七旬的他一辈子的心血全花在了水冲石的雕琢上。他面目清瘦,聪慧内向,衣着简朴;他出身名门、当过知青、吃苦耐劳。讷于言辞的表象,也许是大多数非遗手工艺项目传承人的性格基因遗传所致。在当今时代,做个踏实能干的手工艺非遗传承人实为不易!如今老实人做扎实事,杨光三为自己的水冲石砚技艺出书了!洋洋数万字,图文并茂,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一名砚物产的前世今生及相关人物、制作技艺。该书是水冲石砚的首次成书,也是非光三先生莫属的一本专著,实为承祖训、继家业,将这一湘西乾州的根系物产、工艺瑰宝弘扬光大,以求世代传承!

古籍经典《考工记》中有载:“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水冲石砚材就取自距乾州古城城北6里的仙镇营一地,石材石坑分布在水冲、牛栏冲、大坡沟东西2公里、南北米的大山沟溪里。该石制砚细腻温润、纹理天成,发墨不伤笔毫,其石层夹有硫铁矿金色结晶体,金光闪烁,更显石材石砚的华丽富贵,有“夏不涸不燥、冬不冰不冻、储墨经久不干”的描述和“*金砚”之美誉。

石材珍贵是大自然恩赐人类的产物,石砚雕琢是人类情感的创造性体现。据考,明朝即有人在此取石制砚。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砚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就会灵光一现进入书房。从“砚田”中的“笔墨”升华出来的文人书画,极大地抬升了砚石及文房四宝的品相和观赏应用价值。哪里产名石,哪里就必有文人参与选材开凿和制砚雕刻。故而,水冲石材到了清末民国著名金石书画家杨味蔬先生(-)手中大放异彩。其雕琢的一方《老子骑牛过函谷》石砚,在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获得金牌奖,由此水冲石砚名声远扬,可说是“楼以文名,砚以人名”。

杨光三在寻找水冲石材。

杨味蔬先生生于官宦世家,早年求学拜师于北平、上海,曾是画苑高手曾熙的门生,中年返故乡乾州,与当年的“画马将*”张一尊先生交往甚密。当年他自刻砚石,喜好文房之余还是一位立志“实业兴邦”的实业家,带领家乡人炼铁、掘朱砂、制硝、开油坊。据光三先生所言,现经证实的其伯祖父杨味蔬所雕砚石有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的《龙马负图》砚,除此能见到的先生书画留存是收藏于湘西州博物馆的梅、兰条屏和花卉册页。追寻先生的业绩,时光流逝,不由使人欷歔感叹!

味蔬先生视为家珍的水冲石雕,必有其承前启后的家族传承和技艺追随者。除隔代传承的侄孙杨光三先生之外,另有多位追随者和行内代表性人物。在本书第七章“代表人物”中,原湘西州《边城视听报》记者张莉女士的参与成书撰写中均有记载。记载的三位先人有一共同点即都是自刻砚石高手,都是祖籍乾州的文化名人。他们是清末湘*名将、水师提督、陕甘总督杨岳斌和民国年间撰写《湘西苗族考察报告》一书的石启贵,以及有“一印难求”之说、年出生的著名金石书画家石昌明先生。其中石昌明曾拜师杨味蔬先生门下,也是新中国力倡办厂刻砚的先行者之一。

杨光三是杨味蔬先生的侄孙,是杨氏世家第三代传人,从小跟随祖辈,耳濡目染、蒙学渊源自不用说,又天性聪慧好学。自学成才的艰辛,让他立志成为水冲石砚东山再起的实干家,几十年来数十件石砚精品的艺术品相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代表作《峒河金秋》《仙山琼阁》《五龙抢宝》《蟹趣》《玉扇凝春》《南华叠翠》《举杯邀月》,均清丽喜人、形神兼备。他是雕蟹养蟹之人,青黑晶莹的水中螃蟹爬伏于石砚,高浮雕的技艺配搭有趣,一见即喜。光三的蟹砚名声在外,不失为其品牌,曾被各处收藏。这些作品大多获奖或参加外展,不仅受到北京金石篆刻书画家刘恪山先生的大加赞赏,而且也被张仃先生言为“砚中珍品,很有特色”。他长年办厂带徒,在曾任湘西州博物馆副馆长之职务任内也一直操刀刻砚。

杨光三为砚台雕刻爱好者演示砚台制作工序。

功夫不负苦心人,其间的艰辛和寂寞只有他自己知道。长年的操劳,既是艺人的坚守,也是对个人生活习性、内在性格形成的磨砺。如果说个人的沉默少言是一种个性,那相对于琢石成癖的民间手艺人来说就是一种“通病”、一种“职业病”。恰恰是这份执著专一的职业病成就了杨光三的今天。究其初始,在其身上体现出中华手工艺家族传承教育的内生动力,即不忘初心、坚守祖业。

▲第一步:整形。

▲第二步:打磨。

▲第四步:细刻。

▲第三步:雕刻。

▲第五步:上光。

今日之吉首市古称乾州,从古至今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和文化中心。杨光三祖居乾州古城,杨味蔬先生的故宅“峙庐”在胡家池塘畔,这里古香古色,高墙大院间小巷迂回,忽见一弯清澈的荷塘,不觉心旷神怡,有又见江南之感。笔者算得上是湘西常客,每到吉首乾州,此方湘西大山中古城小巷深处的碧绿荫凉,总是令人向往重遊的。“峙庐”选址无疑是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了。再说乾州十里盆地,二水夹州,三陆横陈,形同中国道家八卦中之乾卦而由此得名。夜色朦胧中,那万溶江边高耸的古城和城内文庙古建筑的身影,连同那小巷深处的一泓荷池,真叫人有梦回先辈故里的感觉。

杨光三水冲石砚代表作:《溶江月色》

难怪此地人杰地灵文气十足,就连这砚石奇料的水冲石坑也要靠着古城6里之遥而傍生。这是天意,还是巧合?可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国人的眼中绝不是一句空话。

本人早年因漫走湘西调研民艺,与田大年、刘鸿洲、毛大*等道兄常聚吉首乾州,曾多次造访杨光三的制砚作坊。条件的简陋与艺人的艰辛曾历历在目,故而每每相遇光三先生总要问及水冲石材的资源情况,因为石材的稀缺和开凿的难度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石砚延伸运用的前景,也是命脉所在,也是这位制砚高手最为关切的事。不料如今已风光不再、好景不长,古老矿坑的幽谷清溪已不复存在,多处砚坑深埋地下,被推土机轰鸣声毫不留情地碾压掉了。这自然的天赐资源的消沉也就可能断送掉水冲石砚的文脉,怪不得杨光三几十年都是一个样,老是苦命地摇头而一筹莫展。据说现在仅留下一处采石坑,但耀眼的金星矿体再也难觅。这也许只是石雕艺人们自作多情的永久遗憾了。

杨光三水冲石雕刻作品:《蟹趣》。

当今,有关对传统民间手工艺时代开拓、寻求功能转型、创新改造的呼声日盛,众多非遗项目都在适应时代需求下被全力保护继承开拓中。信息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也相应促成了地域文化的融合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自己去适应时代而不可能要时代来适应你。以实用为前提的手工艺不是应用消费品就是特艺欣赏品,物态的文象难以维持生计导致意态的文脉难以维系传承,我们不愿看到作为文房上品的水冲石雕石砚远离我们的应用和欣赏而消退,因为它是我们文脉所在。寻求新时代应用的新途径,创造新品种新气象,新老相携,阳光在前。

杨光三水冲石砚代表作:《锦绣乾城》。

祝贺杨光三水冲石砚首次成书!它让我们温故而知新。砚中自有*金在,书中自有精气神!愿水冲石雕工艺代代相传,不负时代需求的传承与期盼,再放光彩!

(作者为湖南省工艺美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画家)

来源:团结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