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梁祝梁山伯吐了一口鲜血,作下了疾病 [复制链接]

1#

最近,在“空中大剧院”栏目看了全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感触颇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浙江人,祝英台是上虞人,梁山伯是会稽人。祝英台家里富裕,她要到杭城去读书,父亲不允许,她就与丫环两个女扮男装,说服了父亲。

在去杭城的路上,路过一个叫草桥的地方,遇到梁山伯和他的书童也去杭城上学。于是两个人结拜为兄弟,梁山伯17岁,祝英台16岁。他们的学校在一座山上,一共同学了三年。

祝英台回家前找了师母,师母早就看出来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没有说破,答应为祝英台作媒,定情物是蝴蝶形的玉扇坠。

下山时梁山伯去送,就是著名的十八相送,其间祝英台打了很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但梁山伯就是不醒悟。祝英台走后梁山伯思念祝英台,师母来告诉他祝英台是女子,已经许他。梁山伯狂喜,飞奔祝家庄,不料祝父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太守的儿子马文才。

祝英台讲明一切,祝父不同意,坚决要把她嫁给马家,但允许祝英台见梁山伯一面,劝他另娶别人。梁山伯想去衙门告祝父悔婚,但两人是私定终身,没有支持力,何况马家就是官宦人家,梁山伯去衙门很可能是送命。

没有路可走,梁山伯吐了一口鲜血,作下了疾病,告诉祝英台自己回家后就是永别了。祝英台说你要死了就刻两块墓碑,你一块我一块。梁山伯回家后很快奄奄一息,临死前希望能再见祝英台一面,梁母去请,祝英台来不了,送来了书信、诗稿和头发,表明了自己的忠贞。

祝英台在要上花轿之前收到梁山伯死讯,坚决要求先去坟前拜祭再去马家。到了梁山伯坟前,坟堆裂开,祝英台跳了进去,扯碎的衣服碎片化成了一群蝴蝶。梁祝二人也化成蝴蝶翩翩飞舞。

越剧在中国属于比较大的剧种,受众广泛,很早就已经突破了“地方”的局限,流传到全国。越剧有四大经典剧目,为《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祥林嫂》。

除了《祥林嫂》中主人公的命运戏大于爱情戏以外,前三部都是以爱情戏为主。这三部戏都有故事原版,我们抛弃原版不论,在改编成越剧以后,《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第一,与《红楼梦》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突破了宿命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红楼梦》的主人公也有不好的结局,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

《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公自始自终都在争取,争取不到活在一起,就争取死在一起,绝不屈服于环境。

第二,和《西厢记》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纯真。《西厢记》也是表现追求爱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约会来表现追求爱情,但严格意义上讲,《西厢记》并不只是表现青年男女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而是更多地表现主人公突破封建伦理对于性的束缚。

所以,《西厢记》只是表现美好人生的“一段”,并不是特别在意一生一世的结局,类似于现在的一夜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公在16、17岁的纯真年代相识,同学三年,男主人公都没有发现女人公的真实身份。

三年后19岁的女主人公明明非常爱恋男主公,但也只是婉转比喻,没有直接表白。而且,男女主人公明知道已经不能在一起了,即使去死,也没有上演“激情”戏,这样把爱情表现地更纯真。

也因此,《西厢记》的原本在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是禁书,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的待遇相对就非常宽容。

新中国建立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经历过不同的改编,很多人认为原版故事有很多牵强,比如梁山伯不可能三年都没有认出祝英台是女儿身。

必须指出,这是现代人的一种世俗的理解,原版就是故事,是理想化的故事,并不是记述现实。所以任何企图修改牵强的意图反而更是牵强。上述由章瑞虹、陈颖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忠实于原版故事的一版,相比之下属于“正版”。

好剧,值得一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