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到了,笔者寻思写写有关美玉的爱情故事,好给这个浪漫的节日添点气氛。提笔时总害怕写不出爱情的美好,一番纠结后决定推荐一个古人创作的故事——《玉簪记》。
昆曲《玉簪记》剧照
《玉钗记》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所著,是传统十大喜剧之一,也是苏州昆剧院的代表剧目之一。但很不幸,这些听起来很高的荣誉并不为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知道,即便是在昆曲近年来小有动静,但到头来大众能提起的也就是一个《牡丹亭》。
姑且不去为昆曲的现状和命运担心,直接来看看今天推荐的《玉簪记》讲了个什么故事。
中国传统喜剧基本不出“才子佳人结良缘”的故事模式,《玉簪记》也不例外。但既然能列入“十大传统喜剧”,自然有他出众的地方。根据笔者总结,基本可以用“天赋姻缘,美玉为信”八个字来概括。
国画《玉簪记》偷诗一折
先来说“天赋姻缘”,故事的男主角叫潘必正,是一个应试得病而失意不敢回家的十七岁少年;女主角唤作陈妙常,是一位因战乱失散暂安空门的妙龄佳人。到姑母的庙中复读再战的潘必正,遇到了在此暂居修行的陈妙常,由此引发出一段故事。
少年对佳人一见钟情,佳人对少年也心生爱慕。两人经过一番追求与挣扎,不顾礼教和佛法的束缚终于在一起了,结果发现他们的父母早在两人小时候就指腹联姻了。可以说潘必正与陈妙常的姻缘简直是命中注定的,完美诠释了“缘,妙不可言!”
碧玉鸾簪
“美玉为信”也很容易理解,也就是《玉簪记》中的男女主角用玉作为定情的信物。被姑母逼着提前赴京应试的潘必正,在陈妙常追赶来送别之际,两人交换了信物。陈妙常赠潘必正一支碧玉鸾簪,“以为加冠之兆”;潘必正回赠一枚白玉扇坠,“期为双鸳之会”。而这两件信物则正是两人父母指腹联姻时互换的信物。
信物在传统喜剧中是必不可少的道具,但双方用玉作为信物的很少。因为玉在古代的特殊性,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普遍。后来的戏剧或小说故事用玉做信物,当是从《玉簪记》兴起的。
白玉鸳鸯坠
而玉做的信物,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是爱情的证物,也能够寄托和传达美好祝福。用插在头上的碧玉鸾簪作为加冠入仕的吉兆,用白玉雕成的鸳鸯扇坠象征成双成对的爱情期许,而这种饱含吉祥寓意的做法,在今天的玉雕中依然有增无减。
古典的爱情很美好,玉制的信物很特别。虽然我们回不到过去,难以体会传统爱情里的缠绵悱恻,但却依然可以交换美玉雕刻的信物,感受来自对方的心意。
和田玉对牌
再啰嗦两句:总有人说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才是属于中国人的情人节。如果从爱情的角度来说,牛郎织女之间的浪漫故事的确美好;但从相爱相守的现实角度看,等了一年时间的相见,不到半日却又要为剩下的三百多天分离难过,还能不能好好过节了。
因此,情人节最好是一个纯粹的节日,只为浪漫和幸福而存在。2月14,这个来自西方的情人节,一样要愉快地度过。最后,不免俗地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永远幸福!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谢您的阅读。文章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要求删除。本文系个人原创作品,作者艺刻树,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