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馆里带着浓浓北京味儿的世情人生,藏 [复制链接]

1#

自唐朝起,饮茶就已经成了我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行为,茶礼、茶艺、茶道也应运而生。这种潮流在千年的变迁里从未消散,一直到了清朝,茶文化在皇家的推崇下以北京为圆心更加繁盛,而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老舍先生对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

《茶馆》的故事也就带着浓浓的北京味儿从清末的大环境中正式拉开了帷幕,这部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北京茶馆正是开张,而茶馆的兴衰也隐喻了时代的流转、衰亡和茶文化的起伏。

一、《茶馆》里的北京特色茶文化

1、多功能的茶馆儿

曾有人这样形容茶的文化,说“茶在中国既是百姓们经常使用的大众饮品,又是富含生命哲理的高雅饮品。上自宫廷中的皇室贵胄,下至茶乡的农忙耕夫,可能是闲情逸致,可能是养家糊口,无论哪种,茶都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愿景。”因此茶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商业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裕泰大茶馆的兴盛除了喝茶外,买卖茶叶也是相当红火的生意,而由买卖带来的人气和饮茶带来的饭食售卖、情报交易甚至其他小买卖这类“副业”,都让商业活动更加繁盛,而茶馆的没落,沦为情报地下交易之流的主场所也就注定了它本末倒置的消亡结局。

除了正儿八经的商业活动,茶馆也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最初老舍笔下的茶馆就“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

这些闲聊是人们放松身心、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而后期的茶馆里不经有评书,还唱上戏了,可见其“与时俱进”的将自己的娱乐性一再提高来吸引人气儿。

茶馆的掌柜也深谙这茶馆对人们的作用首当其冲便是娱乐,商业是随着人而来的,没有人的商业活动听着便觉破败,可见娱乐功能才是人们光顾茶馆儿的主要缘由。

2、雅俗共赏的茶碗儿

从古至今的茶都是不断变化的,南方北地的茶文化也是不同的。《茶馆》里的茶不是大家闺秀一般找一个仅够三口都需要细细品的茶,而是更加平民化接地气的“碗茶”。

这种茶具就是让人解渴的,茶馆熟客常四爷叫茶便常常是一句:“再喝你一碗!”这种“一碗”面对地位崇高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便是影视剧里常见的盖碗,碗盖、碗托、碗身三部分不仅漂亮还实在,至少除了品到茶香外还能真正的解渴,掀盖子品茶的优雅大概是唯一区分地位的方式了。

而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基本就是一个敞口无盖的大碗,也不挑水质,凝神明目解渴足以,这种豪气冲天的饮茶方式十足的“老北京”,这些细节的描述里也十足的有老舍先生对北京茶文化的喜爱之情。

3、地位独特的花茶

清末的北京最受宠的不是各种样的叶子茶,而是花茶。《茶馆》第一幕中掌柜王利发对自己的“房东”秦仲义恭恭敬敬的说道:“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这小叶茶应该便是当时最流行的小叶子花茶。

这种茶将鲜花与茶叶同泡,不仅有茶香更有花香,具有十分的“艺术气息”。当时的北京一直有着“花茶以外再无茶”的说法,同样作为老北京的老舍先生对花茶也爱得深沉,故而在以北京茶文化为背景的茶馆里,给这样的尊贵人泡的自然也应当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花茶。

而花茶比普通茶的制作方式更为繁复,因此泡花茶也表现了王掌柜对秦二爷的谄媚,这一句话既有故事也有人物,可见老舍先生的笔力之强。

二、《茶馆》里的时代与茶文化变迁史

1、人声鼎沸的茶馆繁盛期

在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的社会盛景下,每个城市都有不少茶馆儿,大茶馆、书茶馆、茶酒馆、清茶馆和野茶馆等等,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到平头百姓、贩夫走卒,都时常在茶馆里谈天说地。

作为高档的“裕泰”茶馆,就是其中的大茶馆,因此才有机会接待如秦二爷一般眼光极高、财大气粗的民族资本家之类的“上流人士”。

此时的茶馆虽然贴着莫问国事的公告,然而看似没几个人在乎这个,遛鸟儿的、谈事情的、说媒拉纤的都在这里捧着一碗茶高谈阔论,也有人谈着海边修墙防洋人的“*事”,也有些坊间传闻、珍宝古玩的消息等,又兼这里卖些茶点饭食,三教九流都爱上这儿来寻个闲乐,因而“这真算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此时的“裕泰”茶馆在王掌柜的经营下客似云来,秉承着完全的古式茶馆的风格,处在一个大环境还算安稳的时期。

此时的民族工业发展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和一场虽然失败却影响深远的变革,加之国人隐忍的性格加持,人们的日子尚且过得下去,对这些喝茶聊天的闲事尚且有心气儿,刚踏入的国外产业也不被人们认同,传统的茶文化理所应当的占据主流文化地位,而茶馆也自然而然的红火着。

2、惨淡经营的茶馆衰落期

茶馆的第二幕就没有那么兴旺了,传统的茶桌茶椅被藤椅之流取代,国外的习惯成了潮流,脑子活络、善于经营的王掌柜在贴着“莫谈国事”的告示旁添上了“ALLRIGHT”之类的新潮字样,才在*阀混战、各路势力盘剥又兼客源大量流失的现状下让裕泰茶馆成了硕果仅存的一家茶馆。

虽然这时候的茶馆已经有了一些西式的变化,却还维持着大茶馆的体面,窗明几净,茶香水冽,只可惜萧条了些,从当年的高朋满座到如今的门庭冷落、勉强糊口,此种落差让王掌柜恨恨的说出了“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这样的“豪言”。但在这种境况下,就算是别的营生恐怕也不会红火到哪里去罢。

混乱和动荡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做生意的为巧立名目的盘剥愁白了头,过日子的为吃饱穿暖保住性命而四处奔走,往日喝茶听戏的雅趣儿在惊涛骇浪的时代洪流下一去不返,在生存与死亡的界限间行走的人们再也高压不起来了,如果说西方的枪和炮除了*治和社会安宁外还打破了什么,那大概就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了,在这样的境况下,老北京最有滋有味的茶文化也渐渐没落了。

3、改换门庭的茶馆消亡期

如果说混乱时期的茶馆还保持着其最后的尊严,那么第三阶段的茶馆可以称得上一句晚节不保了。

此时的社会经过了洋人残暴的洗礼,文化受到了莫大的冲击,洋人走了,可歌舞厅、咖啡馆、西餐厅甚至更加糟粕的场所却一个不少的留了下来,茶馆昔日的常客如今要么家财散尽,要么凄风苦雨,照顾生意基本没了指望,年轻人却深陷更加声色犬马的风月场,对茶馆这种地方嗤之以鼻。

手腕一流的王掌柜迫于无奈开始采用些“不入流”的手段,或增添评书戏曲,或聘请女服务员,都没法挽回茶馆儿的破败。裕泰大茶馆如今不见了精致的茶桌茶椅,略西式的藤椅之流也不见了,只剩下寒酸的条凳衬的本就黯淡无光的茶馆更加破败肮脏。

这不是茶馆堕落的底线,而是开始,无人问津的茶馆失去的尊严是无法挽回的,甚至一再改变最终成了做“下九流”生意的地方,在女人们假模假样的搔首弄姿背后,茶馆老板随着茶馆一起死去,茶文化也终于没人再提起。

这一时期的茶馆是孤*奋战的,茶馆和最后一个朝廷一起消亡了,随之离去的是扎根多年的茶文化,乱象环生的时期人们更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在“放纵式”娱乐,喝茶听戏闲聊天的悠闲生活与社会背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种不合时宜的文化自然只能走向悲剧的收场。

可这看似一场悲剧的背后却不是完全的黑暗,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洋人的天下,在深重的压力背后似乎有着虽看不清却清清楚楚存在着的无限光明未来。

三、小结

《茶馆》的诞生和当时的文学主流艺术也是不能完全契合的,可幸运的是《茶馆》成功地被时代认可,成了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老舍先生笔下在《茶馆》前也有多部剧作,可比起那种洗脑式的主流文学,《茶馆》是老舍的回归,也是他的深思。作为“歌德派”作家,老舍先生从不是无端的悲观主义者,而是告诉我们希望会在灰烬里复燃,腐朽的死亡会诞生新的、公平而自由的世界,这才是我们背靠黑暗一路前行的原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