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远的端午节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扁平疣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72.html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唐代李济翁《资暇集》云:“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端午是从“端五”演化而来的。

“端”,始;“仲夏端五”,仲夏始五。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

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仲夏,五月初五正是登高顺阳之日,因此,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叫“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

传统是一种生存,更是一种存在。

端午节的传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以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渗透进我们的灵*中,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恢弘博大的文化精神。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诗意栖居在现在,而现在不仅通向未来,更通向过去——通向传统,我们首先来看看端午节究竟“栖居”在哪些“诗意”的生活方式中。

一、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扒龙舟、赛龙舟、扒龙船、划龙船、龙船赛会等。

龙舟竞渡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早就成为许多地方过端午节时一项最热烈、最壮观的活动了。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按:五月五曰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曰,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里二泗近张湾,有祐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明世宗十四年,道士周从善乞宫观名,赐额曰锡禧。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

清代范祖述《杭俗遗风》中记载:“西湖有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座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看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围圈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下水抢取。最难者,莫如钱、鸭二物。钱则入水即沉,鸭则下水游去。各舟争胜,大有可观。游船之中,或有打十番锣鼓者,亦有吹弹歌唱者。城里河中,亦有从艮山水门来者。游人坐船敲打锣鼓,名曰游短景儿。五月初一起,初十尚热闹焉。”

龙舟竞渡在古诗中亦有大量的描述。

譬如,宋代黎廷瑞诗作《端午东湖观竞渡》)如是写道——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譬如,宋末元初*公绍诗作《竞渡櫂歌·其三》如是写道——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窃以为将龙舟竞渡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得酣畅淋漓的是唐代张建封的诗作《竞渡歌》和刘禹锡的诗作《竞渡曲》。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张建封《竞渡歌》)

张建封《竞渡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龙舟竞渡热火朝天的雄浑场面,充满了力量与速度,充满了欢乐与喜庆。

且看其中第一次龙舟竞渡——

鼓声三下,红旗呼啦啦展开,两只龙舟随即跃出浮水。棹影上下翻飞,鼓声劈波斩浪千雷鸣。鼓声越来越急,争夺的锦标愈来愈近,两只龙舟看着锦标,仿佛在不停地眨着眼睛。坡上观众突然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喊声来。锦标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前船抢水已然得标,后船失势空自挥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刘禹锡《竞渡曲》)

刘禹锡《竞渡曲》叙述的是沅江的一次赛龙舟活动,在州刺史主持下,各队龙舟相互竞渡,一决胜负。

胜者欢,败者沮。

龙舟竞渡后,女子在水中欢天喜地地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相映成趣,为端午节增添了无限的惬意与欢快。

有一首歌曲是关于龙舟竞渡的,堪称经典,歌词如下——

“锣声(哟)密密(哟)鼓声稠(哟)

端阳佳节赛龙(啊)舟。赛龙舟。

锣声(哟)密密(哟)鼓声稠,鼓声稠

端阳赛龙舟,嘿!端阳赛龙舟。

粗胳膊的小伙显身手,哟啰哟啰嗬。

大嗓门的姑娘喊加油,哟啰哟啰嗬嗬。

浆作蛟龙腿呀,旗是那蛟龙头。

江上搏来浪里斗,不夺头名不罢休,

不夺头名不(哇)罢休哇!

哟啰,哟啰,哟啰,哟啰,

不(呀么)不罢休!

挥动(哟)战旗(哟)闯急流,闯急流,

同心争上游,嘿!争(呀么)上游。

十七八青年赛猛虎,哟啰哟啰嗬。

拼搏正是好时候,哟啰哟啰嗬嗬。

胜也不摆尾呀,败也不低头,

汨罗江上五月五,你追我赶赛龙舟,

你追我赶赛(呀)龙舟哇!

哟啰,哟啰,哟啰,哟啰,

赛(呀么)赛龙舟!

哟啰啰喂,喂啰哟

哟啰啰喂,喂依啰哟

哟啰嗬,哟啰嗬,哟啰嗬,哟啰嗬,

你追我赶,我追你赶,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赛(呀么)赛龙舟!嘿!”

二、挂艾草与插菖蒲

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的香气。

“芳兰与宿艾,手撷心不迷。”(孟郊《立德新居十首·其六》)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苏轼《南都妙峰亭》)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柳眉低带泣,蒲剑锐初抽。”(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

“霜凋蒲剑三棱折,雨裂荷衣十字开。”(赵秉文《九日会极目亭再和》)

在古代端午节是与艾草、菖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兹摘录古诗词中的描述如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端午节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疾病多发,无论艾草,还是菖蒲,都是一味中药,不仅可以驱蚊灭虫,还可以驱病。

明代繆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载:“艾叶能灸百病,陈久者良。”

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中记载:“菖蒲味辛气温,宣通开发,使一身之气,起亟旋展,郁痹喘咳,当自舒矣。”

以艾草、菖蒲为药,古诗中亦有所描述。

“浅碧牡丹呈一枝,嫩红艾药开数本。小池水脉涨春波,古洞烧痕铺翠巘。”(白玉蟾《题诸葛绣香园》)

“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陆游《菖蒲》)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挂艾草或者插菖蒲,不仅仅是为了驱病,更是为了辟邪。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气。”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端午节挂艾草,插菖蒲,既是为了辟邪,又是为了招福。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戴上“艾虎”或者“蒲人”。

宋代祝穆《事文类聚》中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芦形,佩以辟邪,王诗‘旋刻菖蒲要避邪’。五日,以艾为小虎,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故章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

三、吃粽子

粽子,属于籺的一种。

逢年过节做籺拜神,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

晋代端午食粽就约定俗成了。

宋代李昉《太平御览》中记载:“《风土记》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像也。’”

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中记载:“粽子其制不一,有角粽、粒粽、茭粽、锥粽、筒粽、九子粽、秤锤粽,宋时有杨梅粽。”

角粽——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筒粽(“碧筠粽”)——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元稹《表夏十首·其十》)

九子粽——

“披风别殿地无尘,辟恶灵符自有神。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晏殊《端午词·内廷·披风别殿地无尘》)

杨梅粽——

“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五》)

……

四、沐兰汤

沐兰汤,沐浴兰汤。兰汤,熏香的浴水。

沐兰汤是一种古俗。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

后来,大多以蒲、艾等香草煎水沐浴。

民间习俗认为端午节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民间有采草药煮成药水沐浴的习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是日,竞渡,采杂药。”

以蒲、艾等香草煎水沐浴,据说可以治皮肤病,能够去邪气。

沐兰汤还是一种仪式,以示尊崇或者敬重。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庙方四丈,不作墉壁。道广五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记载:“穆公大悦,命沐以兰汤覆以锦衾,盛以玉匮。”

沐兰汤作为一种仪式,古诗中亦有所描述。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屈原《九歌·云中君》)

云中君,云神。

以芬芳的兰汤沐浴,穿上华采若英的衣裳,迎神。

“玉泉漏向尽,金门光未成。缭绕闻天乐,周流扬梵声。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蒌草获再鲜,落花蒙重荣。”(南朝梁萧衍《和太子忏悔》)

以兰汤洗净身垢,以忏悔净化心灵。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关于端午节沐兰汤的词。

绍圣二年(公元年),苏轼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前一天,挥笔写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明天端午节。

“浴芳兰”——沐兰汤,香粉胭脂流涨,布满晴川。

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

“轻汗微微透碧纨”,写的是朝云吧?

佳人佳心,才子才情。

但愿“佳人相见一千年”。

但愿年年都能与朝云一起开开心心地过端午节;但愿与朝云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五、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民间一些地方认为五月是*月、恶月,五月五日是*日、恶日,*虫滋生,瘟疫流行,诸事多需避忌,因此有接女儿回娘家躲端午的风俗。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端午日,集五色线为索,系小儿胫。男子戴艾叶,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符,插钗头。踏青:端午日,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名踏青。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京师谚曰:善正月,恶五月。按,《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忌曝床荐席及修盖房屋。夫荆楚之与燕京,相去远矣,而自昔风俗有相同者。”

与其说是为了辟邪祛*,倒不如说是一种祝福。

祝福女儿平安、健康。

正因为躲端午的风俗中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栖居”的“诗意”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道来了。

端午节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龙船竞渡之所以作为端午节“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之一,是因为屈原。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隋书》)

与其说是因为屈原,倒不如说是因为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人格魅力。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乙卯重五》)

为什么端午节陆游要吃粽子?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为什么端午节陆游要戴“危冠”——高冠?

因为这是屈原被流放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端午节,山村开满火红的石榴花。

……

陆游开始储药、配药方,为了这一年家人以及自己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忙完了这些,太阳已然西斜。

家人早就备好了酒菜,陆游兴高采烈地喝起酒来。

陆游喝醉了吗?

陆游做梦了吗?

最可悲的不是醉酒,而是酒醒后的清醒;最可悲的不是做梦,而是梦醒后的明白。

“难得糊涂”,“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有那么容易?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难得糊涂”其实是一种悲哀,一种内蕴的慢性死亡的悲哀。

陆游和屈原同病相怜,屈原“香草美人”,陆游又何尝不是?

陆游何止是梦醒后痛苦不堪。

“风卷江湖雨闇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高山流水,千古知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屈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陆游又何尝不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陆游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屈原的足迹,大踏步地往前走。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但愿人人端午安康!

文章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

(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