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乘一辆慢车去兖州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4/6188146.html

去兖州,需要一种缓慢的心情,一个从《尚书?禹贡》中萌芽的名字,一方在史前传说中就长成的地脉,注定需要用一份古典和仰慕的心境去阅读。

一列与当年的绿皮车速度相仿的慢车从胶东的明珠上出发,带我穿行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列车“卡塔、卡塔”地抚摸着铁轨,我的目光在饱含热情地抚摸着齐鲁的田野。

一首歌横空而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是我幼年时代听过的童谣,是从老婆婆们那缺牙的嘴里哼出来的。那时候我追问,九州是哪里?婆婆们沉思良久,或说是胶州,或说是青州,或说是兖州。那歌里唱的九州究竟在何方,真的是这几个州吗?我曾在泛*的书卷中探究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然而,我国对于古九州的传说和划分多有分歧,《尚书?禹贡》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尔雅?释地》中九州有幽、营二州而无青州、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不管哪一种分法,兖州是牢牢抓住了九州的版图。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里,对水的图腾式崇拜常常体现在地名里,古人傍水而居,有了水才有植被的勃勃生机,才有生灵的繁衍生息。兖州的“兖”字,也是如此,名从水中来,因为临兖水而得名。兖水又名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兖”这样注解“兖州……小篆作沇,隶变作兖,此同义而古今异形也。”讲的是兖水的兖字古代写作“沇”。在小篆里,“三点水”有时候可以写成“横水”而放在“允”字的上边,后来由篆书向隶书演化时,“横水”就变成了“六”,成为今天的“兖”字。

兖州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如今仍亭亭玉立在现代化街头的兴隆塔就是一个建筑活标本,“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兴建于隋朝的宝塔因兴隆寺而得名,当年它好似一根金钗,插在繁华的兴隆寺鬓角,如今沧海桑田,“古殿”已经无处追寻,只有这54米高、十三层的八角楼阁式砖塔,孤独地问候着白云苍狗。

在中国的塔的建筑史上,兴隆塔是独具特色的,它通体分两截,上下叠加,呈“母子相托”状。下七层粗大深厚,如母亲宽大慈悲的怀抱,上六层骤缩细小,挺秀玲班,直入云端,如稚子登着母亲的肩膀摘星抚云。这“母子”相托的特殊构造,不禁使人想到了近在咫尺的邹城圣贤孟子与其母的典故。孟子是儒家继往开来的人物,作为“亚圣”,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给儒家学说注入了“民贵君轻”等贴近民生的宝贵思想。而孟子的母亲更是中国史上难得的一位慈母和教育家,她能够为孩子的成长三迁居室,这是她为了孩子成长所做的人为的“托举”,真是位了不起的母亲。这“母子相托”状宝塔的设计者,当年是不是暗寓深意于其中呢?在史料馆,我看到一张宝贵的图片,林徽因塔中测绘的现场拍摄。这位民国的绝代才女在晚照的霞光里凝神笔录着测得的数字,宝塔,晚照,孟母,才女,兴隆塔,每一个台阶都有神迹的光芒,每一个瓦片都闪烁着岁月的珠光。遥望兴隆塔,不禁兴起一绝:“千年沧桑说兴隆,云游鹊度霜如虹。如今南来北往客,叩首膜拜寻九州。”

兖州文友说,文人来兖州,最不该错过的还有两处景点,那就是金口坝和少陵台。到金口坝就踩着了李白的脚印,去少陵台就揣摩到杜甫的温度。据说李白、杜甫这两位唐诗的巨星,当年就是在金口坝徜徉,他们鲁门泛舟、石门宴别、赋诗酬唱,留下一段千古佳话。李白还曾赋诗金口坝云:“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沧海桑田,金口坝已经读不出岁月的真容,正如金口坝的始建年月已迷失一般。我放弃了金口坝寻找脚印,而去了兖州市中心的少陵台。

繁华闹市里的少陵台是杜甫的纪念地。唐开元二十年春,杜甫贡举下第,其父杜闲正在兖州司马任上,杜甫由洛阳来兖州省亲。一日天清气爽,他登上了兖州南城门楼,极目远眺,早春的大平原浮云缥缈,一片苍茫。远处的青山依稀可见,曲阜灵光宝殿遗迹尚存。他不禁感慨万千、文思涌动,信口吟到:“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那时候的兖州司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意气风发登楼吟咏的落第举子,竟然照亮大唐诗歌的半壁天空,彪炳了中国诗歌史。杜甫登楼吟诵之处在兖州城楼,明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藩兖州。兖州城南扩时,为纪念杜甫,在杜甫登楼处保留城墙一段,改建成台,遂称少陵台,为兖州八景之一,谓之“南楼夕月”。世事沧桑,兖州城南楼历经兵荒、战乱,砖楼已沉入历史海底,但遗址尚在,土城仍高十余米,人们改其名为“少陵台”。车览斯台,我双手合十,表达了对诗圣的崇敬。此台已经是一个土台,而少陵公园内新建的少陵台却颇有登高凭临的意味。

少陵公园内有一座后建的少陵台,缓步登台,虽然知道斯台断然没有杜工部的脚印,但内心还是怀有一份朝圣之意。石碑斑斑,塑像沧桑,凉亭兀自吹着八方的风。读碑,笔走龙蛇间,一段段历史陈迹了然,一幅春游观景的往事再现。这个春日与千年前的那个春日,隔了多少个时空的驿站,而春风清爽拂面而来,一定是如当日一般温润可人。极目处是兖州这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城市景观,他看到的是“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我看到的是一座城市葳蕤的春天,他读的是孤嶂秦碑,而我正在读他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人从这首诗中知道了兖州。

走过少陵台,才感觉与兖州的文脉真实地贴近过,不枉我坐一辆慢车,摇晃六个小时,从鲁东穿行而来。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